存款時間越長,利率反而越低?近期,部分國有銀行存款利率倒掛現象引發熱議。
現象:部分中長期存款利率倒掛
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王女士最近有一筆存款到期。然而,當她登錄工商銀行的手機銀行準備轉存時,卻發現存5年的利率竟然比存3年的還低。“5年期的利率是2.75%,3年期卻是3.15%,也就是說,存款10萬元的話,存5年比存3年,一年要少400元利息。”王女士驚訝地說。
記者按照王女士的說法,登錄工商銀行的手機銀行查看,果然,在整存整取欄目看到,5年期存款利率要比3年期低0.4%。
不僅是工商銀行,記者查閱發現,多家國有銀行近期也調整了存款利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和3年期持平,都是2.75%。此外,部分股份制銀行也出現了類似的調整。在招商銀行北京北苑路網點,大堂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招商銀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是2.75%,每周手機銀行會給出一定的額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至3.2%,客戶也可以到網點進行提前預約,利率也可以調整上浮至3.2%。
“期限較短的存款利率與期限較長的存款利率持平或更低,這就是存款利率倒掛。”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解釋說。
解析:利率倒掛的內因和外因
在董希淼看來,發生存款利率倒掛現象,既有銀行自身的原因,也受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與作用。
“從內因看,這是銀行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優化利率風險管理的主動行為。”董希淼分析,早在2013年9月,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就推動建立了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以行業自律形式規定存款利率上浮區間。2015年10月,央行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在形式上取消了利率管制。在此之前,央行已不再公布人民幣5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也就是說,銀行對5年期存款定價更為市場化。因此,銀行可以更多從自身負債能力和負債結構方面去考慮。
外部來看,則主要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一是今年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銀行“不差錢”;二是金融管理部門引導銀行降低存款利率,進而推動實體企業融資綜合成本下降;三是居民儲蓄意愿不斷增強。央行今年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也認為,5年期存款利率比3年期還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銀行對未來長期利率走勢的預判。從整體形勢看,利率環境未來可能存在繼續下行的可能,這降低了銀行提高長期利率的動力。
支招:存款也要貨比三家
受傳統觀念、消費習慣、未來預期支出、應對突發事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國人一直都很喜歡將錢存在銀行里。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居民存款在人民幣存款中的占比,從2018年開始逐步上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經達到45.4%。
存款利率倒掛現象反映了銀行對利率走勢的研判。那么,面對長期利率下行,老百姓該如何打理“錢袋子”?梁斯表示,投資者可以選擇中長期的大額存單鎖定收益,也可以購買中長期的國債,這些產品的收益都會比定期存款高。尤其是大額存單產品還具有“可轉讓”功能,可以兼顧收益和流動性。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國有銀行出現利率倒掛現象,但目前不同銀行存款利率差異較大。多家全國性銀行3年期利率和5年期利率保持一致,而部分城市商業銀行等區域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仍高于3年期,如某城市商業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25%,5年期利率3.5%。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地方性銀行三年期以內定期存款利率有上限約束,為吸引儲戶,往往會設置較高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攬儲。對此,居民可結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靈活的資金配置。
除了存款,養老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也是穩健型投資者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登記在冊”的養老理財產品共28只,這些產品風險等級多數為R2級(中低),業績比較基準則集中在5.8%至8%的區間。
“總體而言,我國市場無風險利率下行將是長期趨勢。”董希淼建議,老百姓應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基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理財需求,通過短期、中期、長期結合,運用銀行存款、投資理財、保險、信托等多元化工具,做好多元化的資產配置。
提醒:當心儲蓄型保險蹭熱點
隨著利率倒掛出現,記者注意到,一些保險代理人也在微信朋友圈蹭熱點,借機推銷儲蓄型保險,稱“低利率時代,善用工具,安全保本,鎖定終身復利”“利率倒掛釋放了未來利率將持續走低的信號,想要找長期、鎖定收益的理財方式,年金險最佳”等等。除了貼出收益對比,有的甚至在炒作停售。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在今年4月發布的理性投保風險提示中就明確表示,消費者不宜將人身保險新型產品與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金融產品進行片面比較,也不應輕信只強調“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諾保證收益等不實宣傳行為。(記者聶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