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意味著,北京的智慧城市開始從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融合為代表的1.0時代,邁向以“全域場景開放”和大規模建設為代表的2.0時代。
智能化場景的全面打開,是兩個時代更迭的標志。而智慧園區的場景作為縮小版的城市,已經變成一個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為最小的公共單元,提供數字化服務的能力,輔助園內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升級。
換言之,智慧園區不僅僅是場景之變,智慧園區本身是為智慧城市服務的,而城市的智慧也可以在智慧園區當中得到體現。
#1 中關村壹號的“智慧”之約
中關村壹號位于中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科技條件最為雄厚、科技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中關村科學城。作為北京市重點項目,其定位于中關村科學城北部人工智能標志性園區、北清路前沿科創發展軸的地標,致力于成為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中關村壹號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擁有20棟樓的園區,目前入駐率超85%以上,入駐人數超過10000人。智慧園區建設可以幫助中關村壹號提高服務的體驗,更好地為入駐企業賦能。
我們知道有很多傳統園區都在向智慧園區的方向改造升級。傳統園區的定位更像是“房東”,園區物業只提供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服務通常需要入駐企業自建,規范不統一,也缺乏統一管理。園區內部則是數據孤島林立,系統間信息不共享、數據不互通,為進一步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升級埋下了很多坑。
因此,中關村壹號希望通過智慧園區建設,避免“傳統化”,并希望通過新一代數字技術,提升用戶體驗、降低園區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創造一個智慧園區的新標桿項目。
實際上,中關村壹號的智慧園區建設需求本身也具備很多代表性。
首先,很多管理場景依然還是依靠傳統人工方式。例如訪客登記采用傳統紙質手工方式,效率相對較低、查詢起來也比較慢,訪客通行體驗較差。
其次,管理方式缺乏數字化能力。如資產管理紙質臺賬管理,無法實時掌握資產狀態。
第三,數據處理欠缺智能化的輔助工具。如大量視頻數據的分析還是依靠人工的方式,沒有智能化的實時分析,對園區內異常情況無法及時響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關村壹號選擇了與華為攜手,著手建設中關村壹號智慧園區。
#2 全方位的智慧升級
解決了中關村壹號的難題,就等于實踐了智慧園區一個典型的方法論。那到底要如何做呢?
從中關村壹號的角度,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集成平臺,實現對園區現有/未來建設的獨立子系統的統一接入和集成,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交互,消滅煙囪式的孤立系統,實現整個園區的聯防聯動,大幅提升應急處理的速度。再者還需要對所有物聯網設備終端的統一管理和運維需求,包括設備狀態實時監測、設備信息的可視化展示、設備設施的信息化運維等,建了一個統一的可視化園區運營中心,以提高整個園區的運營管理效率。
簡單地理解,中關村壹號的智慧園區需要一個“大腦”,匯集和處理所有的數據來指導決策,并實現所有設備的聯接,能夠快速部署,最后輔以人工智能技術,讓一些關鍵場景實現自動化,減輕人力負擔。
那么華為給出的方案,是否能夠滿足這些復雜的需求呢?
首先,華為幫助中關村壹號建設了智能運營中心IOC,這個平臺華為實現模塊化的設計和部署,按需上線,不僅減緩了項目前期的投資壓力,也為將來的系統升級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典型的可以“自進化”的園區大腦。
其次,基于華為的數字平臺和ROMA平臺強大的集成和接入能力,將現有的園區子系統和終端設備,如車輛閘機等不同來源的設備實現了接入與集成,大大縮短了業務上線的時間。
第三,大數據和AI逐步使用,比如車輛等統一智能分析,以及視頻的智能分析,大大減少了中關村壹號的人力投入,降低了運營成本。
事實上,智慧園區的建設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思維模式的轉型,經過智慧園區建設,中關村壹號也實現了全方位的智慧升級。
例如,在招商引資方面,目前的統一運營管理平臺,可實現精準招商,能極大縮減招商成本、提速招商效率、聚焦精準產業客戶的強大功能;在車行通道方面,加裝了測溫模塊的門禁系統,讓員工不用摘口罩刷臉測溫,通過后直接進入樓宇,門口不再排長隊。反向尋車系統,解決了地下車場較大不好找車的問題,大幅提升了體驗;在預警處理方面,大量消防傳感設備時刻待命,一旦判定事故情況,僅需幾秒鐘即可做到快速的響應,極大提升了事故響應速度,應對救援及調度措施也更加準確有效。
客觀地說,中關村壹號的價值本身并不在于解決自身向智慧園區進化的問題,更在于這個項目可以形成一套標準和方法論,賦能北京各大園區的智慧轉型。
#3 立足北京,滿足各類園區智慧需求
中關村壹號代表了北京科技園區的智慧典范,而從華為的角度,作為智慧園區的賦能者,也從許多個不同智慧園區的需求上豐富了實踐的經驗。
比如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作為全國知名的集總部基地、高科技產業研發基地、加速器及企業孵化基地、高新科技成果展示等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其坐落在北京海淀學府區,也是典型的老園區智慧轉型的代表。
這種類型的產業園,通常已經構建了相當程度的智慧應用,往往希望能力的建設能夠更豐富,服務的支持能夠基于場景深入挖掘,并提升園區在產業發展方向上的競爭力。
以東升科技園為例,通過打造統一、開放、靈活擴展的數字平臺底座,使得面向B端和C端的應用極大豐富。同時,數字技術賦能園區,提升企業智能辦公體驗,挖掘資產的數字增值價值,特別是深入挖掘科技金融服務痛點,將數字技術融入場景建設,實現園區金融服務智慧升級。而在園區主打的科創服務能力上,通過數字平臺建立企業間強聯接,形成以博展為圓心的科創生態。
華為與東升科技園,成功塑造了一個資產運營+科創服務+科技金融+數字化增量業務的新商業模式,也為老牌科技園的智慧轉型提供了新的模板。
實際上,華為在北京極具特色的智慧園區還有智慧場館類的國家大劇院。不同于產業園區,國家大劇院的智慧建設,更聚焦于系統改造,以及上層應用的智慧化。
通過整個園區綜合態勢,實現劇院事件實時統計、事件類型趨勢可視、事件狀態可視、任務狀態趨勢可視、數據驅動輔助決策。并以此將綜合指揮、人員管理、車輛管理、內部管理,基于劇院特色進行了有機融合,實現了聯動、智能、高效的智慧劇院綜合管理系統。
對于華為而言,國家大劇院也是其孵化的首個劇院類智慧場館場景方案,不僅豐富了智慧園區落地的實踐,更在智慧場館的細分場景上形成了新的能力集。
隨著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提速,新園區建設與老園區改造,乃至特殊園區場景的升級都需要更好的服務,華為已經在北京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園區建設范例,展示了足夠的能力,將會成為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一份子。(作者|鄭凱)
微信圖片_20211217110633.jpg" src="http://zl.yisouyifa.com/ueditor/php/upload/image/20211217/1639710523651271.jpg"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