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作為我國的首都,數字經濟的“戰略高地”,北京的目標一直是做中國乃至全球數字化建設的標桿。
2021年8月發布的《北京市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就提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統籌發展和安全,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北京樣板”、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北京標桿”,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
如此同時,數字經濟對于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不斷提升。從整體規模來看,2020年,北京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萬億元;從占比來看,北京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5.9%,位列全國第一。
北京不僅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不僅有各大國有企業的總部、各大國有銀行總部,也云集了一大批互聯網新貴,為北京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堅實發展基礎。
我們說數字經濟是由千百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組成,北京聚集了一大批國有企業,它們的成功轉型,可以做到以點帶面,拉動整個行業的數字化發展。
1 國有企業轉型,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
12月19日舉辦的華為北京城市峰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正加速到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謝少鋒重點提出:企業是發展數字經濟的主體,要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全面提高企業數字化的水平。而央企、國企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實體經濟的頂梁柱,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當中發揮著引領的作用。
的確,如今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數字經濟的主戰場。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展示了一組數據:2018年至2021年全球8300家標桿企業中,全面擁抱數字化僅有10%,但這些企業營收的增速要比后25%企業快了5倍,這就意味著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已經獲得了先發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和轉型的必然選擇。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和“壓艙石”,遍布國計民生的各個重要領域,某種程度上,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果,才真正代表了我國的數字經濟水平。
魯勇也表示,“2020年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營收占GDP總量達到62.3%,這一定是數字經濟大潮中的主力軍。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絕不僅僅是自身做強做大,更關系到整個中國數字經濟的成敗,也決定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整個國家戰略的成功。”
數字化轉型,是時代賦予“共和國長子”的新命題。國有企業不僅要做好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還要兼顧社會的穩定運營,引領科技創新,發揮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
所以對國有企業來說,其實是需要有一個轉型成功的樣本,對目標、流程、場景進行細致的梳理,而華為恰是這樣一個很好的樣本。
2 華為“樣本”與技術本位
魯勇說,“作為一個20萬人的全球制造型企業,華為公司和眾多的國有企業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大部分的國有企業都不是一個數字原生的企業,在數字化的過程當中會面臨很多的挑戰。業務遍布全國,對數據安全可控要求性高,歷史的包袱也非常重。”
在他看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成本和效率。圍繞這兩點問題,華為將數字化轉型歸納為三個問題:為什么轉?轉什么?怎么轉?
首先,為什么轉?華為制定了三大目標,通過體驗提升實現客戶滿意度和自身增長,通過效率提升構建核心的運營,以及利用模式的創新促進業務創新和內外部編制的程式。
其次,轉什么?數字化轉型涉及到企業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的方方面面,要從意識轉變、組織轉變、文化轉變、方法轉變、模式轉變,五個層面落到實處。
第三,怎么轉?華為是圍繞三大要素,通過業務IT一體化構建,打造基于構建云上統一系統沉淀企業的公共能力,實現各業務場景中的靈活調用和共享。
這一套完整的邏輯,其實將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打碎重建,從業務和運營的本質,到各個環節的轉變,再到具體轉型的方法論。同時也回答了標桿級國有企業,在轉型進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當然,除了這一套數字化的認知重塑和可行性方法論之外,還有一個核心就是技術本身。
如5G技術,結合鴻蒙操作系統提供的全面連接,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無縫打通;再有華為歷經5年轉型總結出的智能體,這是數字化轉型的參考架構,企業可以在此架構的牽引下通過小口切入、快速迭代的方式,逐步走向高階的演進。
“而華為會一如既往守好邊界,為數字化轉型打下基礎。北京的國有企業都是全國的龍頭企業,也始終走在數字化前列,華為將持續通過創新技術和伙伴一起助力大型企業轉型,深入參與到各行各業大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打造各行業的標桿。”魯勇說。
3 技術+實踐,助推北京數字經濟
如魯勇所說,華為在未來非常愿意持續發揮在技術創新、產業建設的能力,和北京的企業及伙伴一起,共同肩負起數字化轉型的歷史使命。
華為能輸出的能力集就是技術+實踐。
例如在制造領域,華為和北汽福田全面合作,構建云操作系統,幫助北汽福田采用全鏈云的平臺部署模式,真正以云原生技術改造了傳統應用;而在金融領域,華為和華夏銀行深入合作,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打造底層芯片到上層應用安全可信金融的全棧云,有效地支撐銀行開放和安全可信的要求。
在智慧城市方面,北京CBD國際商務區通過打造數字孿生智慧園區,實現了數字孿生可視化與仿真交互系統“一張圖”,精細化還原了CBD全域三維全要素場景。通過AI算法對政府后續規劃提供決策輔助,推動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在智慧園區方面,華為在中關村壹號助力園區運營方實創億達打造的智慧園區運營管理平臺,實現了從招商管理、園區服務、通行管理、能源管理、智慧環境、智慧消防、智慧安全、空間管理等場景化打造。
華為也在通過創新技術解決行業關鍵痛點。如華為鴻蒙2.0系統支持細粒度的原子化服務能力,提供更精準、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前端與后端平臺配合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前端支持金融客戶重獲流量入口,后端平臺華為云實現金融業務敏捷;在智慧風控領域,華為和伙伴共同打造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的全流程智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包括To C的申請反欺詐、交易反欺詐,以及To B的小微輿情風控管理等等。
華為在北京,在國有企業的業務場景中落地的實踐和創新技術比比皆是。
我們知道,過去兩年華為“懂行”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在與業務、行業、產業全面融合的過程中產生了“共振效應”。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樣需要這種同頻共振,華為的“樣本”效應,技術結合業務場景實踐,完整地釋放了“懂行”價值,可以做國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路上的好“伙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